小時候到冰室,咬一口比手掌大的鬆脆蝴蝶酥,配上剛沖好的奶茶,幸福感爆棚!到冰室吃蝴蝶酥,當然是很多香港人心目中的集體回憶。曾幾何時,冰室作為「平民化」的西式餐廳,風靡一時;而如今現存的冰室,大概只有十多家。「本土化」的大大塊蝴蝶酥,現只偶爾在舊式西餅舖或冰室尋到它的蹤跡了。
不講不知道,原來充滿地道回憶的蝴蝶酥,有著幾經漂泊的「身世」。
土耳其
中世紀牧民中的多層麵包tutmac,是早期蝴蝶酥的雛形。
法國
因現代法國的千層酥甜品十分有名,人們普遍認為蝴蝶酥源自20世紀法國;因其外形,西方稱之為「棕櫚樹葉」,也是蝴蝶酥英文名Palmier的意思。
棕櫚樹
上海
最早將西式蝴蝶酥本土化的城市,現在是經典海派小點心。
香港
六、七十年代,香港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,平民化、模仿西式茶室的冰室普及,售賣各類西式餅點。當時冰室的蝴蝶酥以大取勝。現在的蝴蝶酥,無論大小、口味,一樣有捧場客!獨立包裝的迷你蝴蝶酥,方便食客隨時享受一刻茶點時間。
雖然幾經漂泊,但蝴蝶酥現在已成為本土經典的餅食。或許蝴蝶酥炮製手法仍會不停轉變,但相信要留著這充滿地道回憶美味,還有賴我們努力傳承。
Recent Comments